萍踪传书(作者:李敏)(原创)
我们所住的是一座陈旧的小楼,留下当年华贵的痕迹,其中不但看到白驹过隙的光阴,还有当年的万种风情,如同半老的徐娘。每个楼面层都有独特的质感和风格,以及大户人家深宅大院的殷实感。它就像一棵百年的老树,给人一种沧桑的历史念想。人类这样短暂的生命无法刻意留下什么,不过在久远的人文建筑,自然的附上了长青的灵气和轨迹。 乡村旅馆共有八间客房,除了房间里的淋浴以外,还有一个公用的洗澡间,我们的房间是所有客房中最宽敞的,因为带有阳台,光线充足,视野宽阔,走出房间和阳台之间的落地窗门,就走到了大自然的氧气吧,站在外面吸收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俯视的下面就是饭店的花园,几棵茂密的菩提树下面,散放一些木制的长桌和椅子,春暖花开的季节,客人便坐在这里一边闲聊,一边喝着啤酒。 阳台好像是欧罗巴居家必不可少的部分,这里的春天来得晚,去得早,阳台的存在是为了留住花季的脚步。在这里,可以登高望远,拥抱自然,拘谨的欧洲人在这里可以穿着睡衣喝早茶,舒展手脚,因为这是唯一既公开又私密的地方。欧洲的主妇们分别在各自的阳台上,就像在大剧院不同的包厢里,彼此互相打招呼,那是一种既有距离又有交流的场合。 在春意萌发的季节,在街道散步时,最好不要随意抬头张望,否则很可能冷不丁看见,热恋男女在阳台上接吻拥抱,大胆热烈,旁若无人,没有伤风化之虞,你却会因为窥视了私人领地感到愧疚。当然远不止是爱情场所,这里也是人类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据说马克思资本论的手稿,大部分是在露台上完成;当年纳粹德国的军队入城,希特勒出现在维也纳帝国饭店的阳台上,对下面几十万之众欢呼的奥地利人,发表自认为是天才的演讲。 和我们的家乡不同,这里的阳台从来不晒晾衣物,免于有碍观瞻,是欧洲人公共意识的文明表现。毫无例外的是种了五彩缤纷的花卉,争奇斗艳,花团锦簇,不同的颜色和种类,暗示着主人的个性和特质,同时也是和外界交流的特殊语言。站在阳台上,居高临下,有一览众山小的意味,可以换一个角度看人生。人是行走的动物,平时接着地气,一旦悬到半空,也就缩短了和天穹的距离,有腾云驾雾之感,世俗的闹心憋屈也就烟消云散。 没有多长时间,我们就和陈老板一家打成一片,包括德国狼犬。陈家有一对儿女,六岁的儿子小虎和五岁的女儿小燕,满园子撒鸭子的跑,活泼可爱。刚到奥国不久,他们还没赶上念书,也就跟着父母整天泡在餐馆之中。农户的子女早当家,每天早上,陈太太让他们上楼敲门,叫唤我们下楼吃早饭,准时的像闹钟。整个白天花园里尽是兄妹的欢笑声。他们一口道地青田方言,对于我们外乡人而言,青田话和鸟语一般费解。后来知道,在西欧的华人社会,如果不懂青田话,就像英美的华侨社区不懂粤语一样寸步难行,根本没有人会搭理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