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匈牙利国境,就是该国南边的巴兰尼亚州,属于匈牙利外多瑙地区,与南斯拉夫北部边境接壤,是匈牙利的农业州,领略一番乡村景色也是别有情趣。汽车在巴兰尼亚州公路欢跑,老马识途,看来黄张两位对于这条路线很是熟悉。新华侨们切实感觉到这些精心的策划十分高明。黄先生笑道:“你们现在明白了吧,包装道具十分要紧,你们穿的衣服就是包装,我的汽车就是道具,否则要它干嘛。” 他说的很直白,却有哲理,黄先生不但是个实干家,而且也是雄辩的理论家,是草根的和无师自通的那种。除了受之于父母的发肤躯体以外,其他的几乎没有什么太实在的了,人们可以用来展示,炫耀,攀比的包罗万象,如衣著打扮,房子汽车,金钱资产,身份地位,学识才华,事业前途,甚至于配偶子女…不一而足,从某种意义来说,所有身外之物何尝不都是人生的“包装”和“道具”? 汽车穿越匈牙利著名的维拉尼葡萄酒产区,这是盛产葡萄酒的国家,但是由于冷战时代的非市场经济,欠发达的商业,和东欧集团几乎白板的国际贸易,光产出葡萄酒,没有流通渠道,葡萄酒产区的乡村贫困拮据,这里的一些普通农家大院还保留着土坯墙,简陋落后可见一斑。维拉尼地区几乎没有就业的造血功能,中轻年劳动力到城市打工并最终留在那里不再重归。
老张想买一些葡萄酒带回他的饭店,这里的价格比起荷兰要便宜的多。于是车子在维拉尼丘陵脚下停住。波尔科尼亚村紧挨着公路,是一个属于日耳曼后裔希瓦布人自治村,村镇的中心竖立一个红顶圆形天主教堂,醒目漂亮,巴洛克建筑当年的华贵风姿犹存,和村落有点破败的景象形成反差。村里的住宅与酒窖都是洋溢着日耳曼民俗特色的建筑,虽然因有了年代而显得陈旧。青田旅行团的到来,引起这个村庄一阵小小的骚乱。
波尔科尼亚村柳荫路曲,流莺比邻,有一种“但得农家日缓缓”的意境。全村也就百把户人家,而且随着青壮年劳力流失,留守的大部分是妇孺和老人。孩子们围着豪华的汽车,又是唱又是跳,下了车的东方客人逗着他们玩,个个金发碧眼,活脱的洋娃娃,真想偷上一对放在后备箱带走。大人们也来了,最后来了一位会讲些少英语的村长,邀请大家到他家里做客。村长的家是一个希瓦布传统风格的农舍,客厅四周用各色花卉作为装饰,中间摆放一张厚重的桃木长桌和长凳。
村长招呼客人坐下,拿出特产红葡萄酒和农家自制的苹果汁、葡萄汁和新鲜栗子,款待远方的客人。他告诉大家,只有模仿西欧葡萄酒旅游的模式,把葡萄酒现场销售与农家乐相结合,波尔科尼亚才有前途。为了吸引观光游客,当地打算创办“酒窖节”,届时邀请国内外民间艺术团体前来演出助兴,同时开放当地十几个古老的酒窖迎接游客,希望中国客人也能光临。
八十年代的后冷战时期,作为东欧经济改革先驱的匈牙利,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各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具有浓厚本土色彩,不过也有相似的共性。冷战的结束只不过是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始料未及的是,老张买酒的偶然机缘,促成了二十年后维拉尼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老张最终成了当地葡萄酒出口中国的代理商。当然这又是后话了。
村长和酒农们带着青田旅行团,开始参观村里的酒窖,让客人品尝当地产的各种葡萄酒。欧洲国家的不少酒庄,实际是面积庞大的地下建筑,储藏有大批量的葡萄酒,陈化到一定的时间,才取出来面世,大型的酒庄酒窖,如果细细参观通常需要数个小时。所以假若走马看花,仅仅是针对多个酒窖某些关键部分而已。
波尔科尼亚收十里嘉林入画,村边有濯濯明湖,几乎半数的酒窖都延伸到绿波涟涟的湖底,形成了难得的水下酒窖。据当地酒农介绍,即使是欧洲的夏季也有炎热的月份,湖底下面的酒窖,符合隔热,宁静和足够湿度的藏酒条件,所以这里的酒窖,常年天然恒温为十四℃、湿度为七十五%,是存储葡萄酒最理想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