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环境逐渐宽松 知青回归主流文化
一谈知青文化发展的春天 回归
于立波
知青历史和知青文化的追溯、挖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限制到放开、从敏感到认同、从边缘到回归主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从“虚拟文化”、“边缘文化”、“底层文化”回归务实文化、主流文化、阳光文化。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一级媒体在核心版面、通栏专题、黄金时段播放、宣传知青文学文化文艺作品,高调弘扬知青精神。这无疑是一个敏感回归的政治信号,是知青回归主流文化的方向标,标明知青文化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被正式载入中国共产党党史,使知青文化从中国政治历史上得到回归。
当我们看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第2版)第2卷下册关于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论述、定性、评价、结论后,深刻的感到,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也是“文化大革命”40多年来,我党第一次对共和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历史的首次公开论述,首次公开定性、首次公开评价、首次公开结论。我认为,尽管占据篇幅很小,与党史论述建国后其他历次政治运动的文字载入比例相差悬殊,而且是列在“斗批改运动”一章下面三级题目“斗批改运动的全面展开”一文里的一页内容837个字。内容论述的也不够全面具体,有的方面定性还不够明确,一些地方评价又不尽透明,但确实首次客观地给予共和国知青历史一次官方公开的论述、定性、评价、结论,这已足够让我们欣慰。
我们终于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找到了共和国知青的历史位置。这无疑是使知青文化从政治历史上得到了回归、得到了认同、得到了肯定。我把这837个描写知青历史、知青文化、知青精神的中文汉字阅读了几十遍,深感每一文字后面的厚重力量。我们庆幸知青文化的春天到来,我们珍惜知青回归主流文化的丰硕成果,我们期待党和国家及人民对6300万下乡知青、回乡知青、支边知青用一生青春付出塑造的共和国知青伟大精神的认同。因为国家发展建设需要知青精神,民族富强兴旺需要知青精神,党和人民需要知青精神。
二、国家领导人多次为知青题词、批示、讲话,使知青文化从上层建筑上得到回归。
毛泽东主席早在1955年对河南省陕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文章做出批示和题词,提出了“这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5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新疆石河子生产建设兵团视察时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备战边防,生产建设,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努力革命,奋勇前进”。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在1999年春节,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时,来到他曾于1969年至1975年下乡插队的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的地方(习近平时任大队知青、党支部书记)并亲自题写了“广阔天地,终身难忘”,给全国知青以极大的鼓舞。2012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朝同志在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盐城市委书记赵鹏、市委副书记市长魏国强等相关领导陪同下来到他曾经下乡插队的大丰农场、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参观考察。李源潮同志在视察大丰知青农场、上海知青纪念馆、北上海知青文化创意产业园、知青文史院时,亲切题写了“从理想走向现实,从学生变成劳动者。大丰知青的意义”。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馆长马连义向李源潮部长赠送了《大丰上海知青》杂志1-20期精装本。
几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知青题词、批示、讲话,许多省部级领导干部为知青题词,为知青书籍作序,为知青博物馆、展览馆剪彩讲话。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是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他亲自接见知青团体,亲自撰写回忆知青生活的文章“做人的力量”,并在全国多家杂志上发表。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建柱、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候补中央委员王伟等国家领导人,也都先后参观了知青博物馆并高度评价了知青精神。这都使知青文化从上层建筑上得到了回归。
[ 本帖最後由 知青通信员 於 2012-6-19 08:01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