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环境转展突破 知青文学走出误区
二谈知青文化发展的春天
走出
于立波
辽宁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共和国知青》,中央电视台一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1-45集的电视连续剧《知青》,人民日报通栏彩色专版专题宣传知青题材作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播出知青专题报导,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百集《中国知青文库》系列作品首发式活动。辽宁省知青文化研究会与国家权威出版机构正式推出《共和国知青文库》十大系列作品征集、展示、交流、评定、出版、发行活动。使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看到了中国文化环境的转展突破。知青岁月,也成为一种畸形的精神资源,孕育着不同年代的知青文学。而这种知青文学已经转展走出创作误区,走出历史的烙印,走出时代的局限,正在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原生态。
一、知青文学创作,要从“无悔”、“有悔”、“忏悔”、“反思”的囚笼中走出。
知青写知青,这是中国知青题材文学作品创作的特色之一。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消融了一代人的青春,但也造就了一代新型作家。粉碎四人帮后涌现出来的文学新人,其中不少就是有为的知青:叶辛、张抗抗、张承志、梁晓声、王安忆、史铁生、郭小东、孔捷生、晓剑、王小波、邓贤、王爱英、陆天明、岳建一、阿城、李建中、冯柏铭、李晶、周励、李龙云、牛伯成、陆星几、谢春池、莫怀戚、肖建国、马波(老鬼)、何顿、韩少功、韩东、刘星龙、甘铁生、竹林、郑义等等。十年浩劫中的知青生活给这些作家心灵的烙印太深太重。他们由知青而成为作家。他们首先要表现、要反映的是与自己患难与共的知青。不难预计,这一段永生难忘奇特而壮阔的知青生活将影响这些知青作家们一生的创作。
从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知青作家、学者郭小东的“知青时期文学”、“知青追忆文学”、“知青后文学”的三个阶段知青文学历史中可以看到,知青时期文学(文革10年期间)长篇小说有15部之多,创作主流均为背离现实、虚张声势以及乌托邦纪事为主要特征。知青追忆文学,是80年代知青文学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学的乌托邦时代,仍未脱尽乌托邦文学语境的话语方式,并留下丰富话题:青春毋悔、青春有悔,要不要忏悔等等。知青后文学时期,是知青文学的另类表现。知青追忆书写的式徽,也是对知青文学悲剧的式徽。是对主流知青文学无情的奚落,也是对青春毋悔的全面颠覆,是一种新历史主义的想象写作。著名知青作家、学者刘晓航评价知青文学经历了“呼唤人性”、“反思历史”、“重塑知青精神”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知青文学创作,要从“无悔”、“有悔”、“忏悔”、“反思”的囚笼中走出。我是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一名普通的知青作家,正像郭小东老师讲的那样,在我的几十年的文学创作当中,也受到了自身“知青”经历的思想烙印和历史烙印的限制。2008年我在辽宁人民出版社主编出版了《共和国知青》,2009年我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由省级政府部门正式批准注册登记成立的省级社科类知青社团组织—辽宁省知青文化研究会,创办了共和国知青网(ICP)和共和国知青杂志(ISSN),出版了十几部共和国知青文学文化系列作品,还获得了“共和国知青”商标权。五年来,我参加过全国各类知青文化理论学术研讨会,倾听过全国各层各类知青文化学者、教授、专家、作家的各类学术观点。我在十几所大学的知青文化讲学和全国各类知青文化理论学术研讨会中,也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单纯的争论知青“无悔”、“有悔”、“忏悔”、“反思”或对错研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知青文学创作应该从“无悔”、“有悔”、“忏悔”、“反思”的囚笼中走出。让知青文学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人性的本来面目中来。就是让“真善美”成为知青文学艺术的核心话题,成为知青文学的创作源泉。
二、知青文学作品,要从“宏大叙事”、“伤痕文学”、“知青孽债”的模式中走出。
客观地看待知青时期文学。如知青长篇小说《征途》、《分界线》、《铁旋风》、《山风》、《剑河浪》和《青春》等作品,占当时长篇小说产量的一半以上,形成当时长篇小说创作的主流。基本上是以背离现实、虚张声势以及乌托邦纪事为主要特征,这些伤痕文学的基本特征也正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历史地分析伤痕文学。按郭小东评价,伤痕文学时期的知青文学,不在于他们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观念、政治意识形态禁忌以及思想解放等重大问题,起到了拨乱反正以及伸张社会正义的作用,是对极左势力下沉淀已久的中国社会文化的总体性颠覆与破坏。如果没有这些并不深刻但是非常勇敢的知青文学,80年代的生活与思想乃至文学,都将黯然失色,同时不成其为一个可以供后来的人们不断言说、不断追忆、不断骄傲的伟大的80年代。用自然人性的情感体味知青“孽债”的表现形式。在不少知青文学作品中,都有不同形式知青“孽债”表现形式。比较典型的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知青作家叶辛出版的《孽债》,编剧的知青电视连续剧《孽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震撼和思想影响,同时也引来了不少老知青的负面评论。而且在不少其他小说作品和知青电视连续剧作品中,也都有不同形式的知青“孽债”表现形式。知青作家、知青编剧应该走出这种表现形式。从人间“真善美”的挖掘中,再现时代的最强音。
知青文学作品的创作也应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
[ 本帖最後由 知青通信员 於 2012-6-19 08:07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