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漳州电视台(二套)本地话新闻播出了对我玩电脑开网店的报道——《六旬老人开网店》。而早在2008年9月26日,《漳州广播电视》报就报道了我是怎样玩电脑与网络的专访《老知青郑德鸿的网络生活》。 对于电脑与网络,现在的年轻人大都玩得很好,但像我一样年纪的,能玩得起的人实在是不多。我的一大帮老友,只有极少数稍懂得,但也仅是看看新闻,玩玩游戏,再来就是看电影了。而我不但开博客,写专栏,还在淘宝网上卖起东西来,让一帮老友羡慕不已。更让我引以自豪的是,我创作的长篇知青小说《那里并不遥远》,在上网后引起强烈的反响,并入选《中外经典视听图书馆》,成为知青小说的经典著作,也为知青文学在这顶级文学展台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我对电脑与网络的认识,还得从十多年前说起。上世纪90年代初,电脑学习机风靡全国。电脑学习机除了打字外,还有玩游戏、学谱曲等许多功能。我也买了一台电脑学习机,让女儿边玩边学。为了让女儿学会用五笔打字,我得自己先学会,才能教女儿。于是按着说明书,我与女儿一起边摸索边学,很快就会用五笔打字了。 从此,我就试着用电脑创作长篇知青小说《那里并不遥远》,然后又把它发在网上。我边学边实践,这里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乐趣。 1995年,我家隔壁的女孩老是缠着我讲故事,我便将当年我上山下乡当知青的经历及所见所闻,当做故事讲给她听。
一日,故事讲一半,女孩因有事离开,只好暂停。然而,那讲了一半的往事,却历历在目,令我欲罢不能。于是,信手拿起笔和纸,略一思索,给故事里的人物起了个名字,并将情节稍加改动。写出来一看,竟是一个小说的雏形。我恍然大悟,小说原来就是生活的写照,它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如果我把所有的故事串联起来,加上一些虚构,不就是一部小说了吗? 于是,一个近乎狂幻的想法在那一瞬间形成了——写一部小说,一部全方位、多视角再现当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描写有知青的生活、心理状态,以及在特定环境中知青们艰苦的劳动、观念的转变、人格的扭曲,还有他们为自身的生存所付出的代价,在痛苦的磨炼中对社会上种种现象的思索……都将在这部小说里一一展现。
凭着一股热情,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竟写出了近十万字。然而,我很快发现,如果想要写出一部与历史背景同步的小说,单凭热情是不够的,必需要有一份准确的时间表。否则,关公战秦琼,岂不令人笑掉大牙。
但是,由于小说里的故事时间跨度大,一些记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海洋里,要想把它从那尘封的史料中找出来,谈何容易。我一头扎进了史料中。我走入档案馆,查阅了一些相关的历史文件;我埋进了图书馆那些过期的报纸中,寻找有关的史料;我注意收集一些回忆录,从那只言片语中获得可靠的依据;我走访了许多老知青及一些经历过那场运动的当事人,从他们的回忆中听到了许多真实的故事。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宝贵的资料,使得这部小说虚构与真实水乳交融,文学与历史浑然一体。
有了这些资料,我写起来更得心应手。但是,小说不同于一般的纪实文学,单靠罗列事实是完全不够的。如何把那些真实的、虚构的故事,理性而合乎逻辑地串连在一起,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相关的文学理论是根本无法完成的。而只读到小学六年级的我,面对这无法回避的问题,惟一能做的就是从头学起。尽管在此之前,我对自己很是自信,并且对一些已成白纸黑字的作品很是不以为然。如今轮到自己头上,才知要想真的写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重新读起小学语文课本,从最基本的字、词、句、标点符号入手;看起了小学生作文选编,从那些老师的批改中得到启发;搬来了中学语文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精读了一些名家名作,从中汲取营养与借鉴,使自己的写作技巧得以提高;找到了一些有关文学创作的理论书籍,使自己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我抱定一个宗旨:要么不写,要写就一定写好!
另外,在小说内容的取舍上,也让我颇费一番苦心。由于上山下乡运动历时多年,期间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的事不可计数,如果面面俱到,显然不是一部小说所承载得了的,而且也将变成大杂烩。所以,小说侧重描写了运动初期的发动;知青们到农村后过革命化春节;将城镇中的闲散人员当作知青送到农村;遣送城镇“黑五类分子”到农村监督劳动;招工、招生;九·一三林彪事件对知青的影响;批林批孔运动;毛主席给知青家长李庆霖的复信;中央为保护知青、打击各种迫害知青的犯罪行为而作出的决策;办理补员、病退;派知青带队干部;恢复高考;右派平反;知青大返城。这些,都是这场运动的组成部分。小说中的故事,便是紧紧地围绕这一系列历史背景而展开的,并力求做到与历史同步。因此,这部小说也可以看成是知青史的文学化,一部典型的《知青演义》。
就这样,经过四年多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98年12月21日晚上完成了这部小说。巧合的是,这一天正好是那场运动的发端,也是小说故事的开始纪念日。
小说完稿后,我便开始寻求出书。但我一个无名小卒,根本没人理睬,给许多出版社写去的信、寄去的内容简介均石沉大海。好不容易经人介绍了一家出版社,却要自费,没有四五万元是出不了书的。我辛辛苦苦写了几年的书,却还要花几万元去出书,根本无法接受。
写小说是要给别人看的,难道出不了书便压在箱底?当时,互联网这一新事物正崭露头角,“互联网”这一崭新的名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尽管我对互联网一点也不懂,连见也没见过,但我从相关的报道中认定,那里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如果作者不计较稿费的话,那里有任你驰骋的无限空间。况且,我写小说既不为名也不为利,我只是想把那一段历史告诉大家。我毅然决定,将小说搬上网,无偿地奉献给世界。
(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