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論壇

搜索
查看: 2142|回復: 2
收起左側

驰骋在无限的网络中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4-6 13:23: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驰骋在无限的网络中


2011531日,漳州电视台(二套)本地话新闻播出了对我玩电脑开网店的报道——《六旬老人开网店》。而早在2008926日,《漳州广播电视》报就报道了我是怎样玩电脑与网络的专访《老知青郑德鸿的网络生活》。
对于电脑与网络,现在的年轻人大都玩得很好,但像我一样年纪的,能玩得起的人实在是不多。我的一大帮老友,只有极少数稍懂得,但也仅是看看新闻,玩玩游戏,再来就是看电影了。而我不但开博客,写专栏,还在淘宝网上卖起东西来,让一帮老友羡慕不已。更让我引以自豪的是,我创作的长篇知青小说《那里并不遥远》,在上网后引起强烈的反响,并入选《中外经典视听图书馆》,成为知青小说的经典著作,也为知青文学在这顶级文学展台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我对电脑与网络的认识,还得从十多年前说起。上世纪90年代初,电脑学习机风靡全国。电脑学习机除了打字外,还有玩游戏、学谱曲等许多功能。我也买了一台电脑学习机,让女儿边玩边学。为了让女儿学会用五笔打字,我得自己先学会,才能教女儿。于是按着说明书,我与女儿一起边摸索边学,很快就会用五笔打字了。 从此,我就试着用电脑创作长篇知青小说《那里并不遥远》,然后又把它发在网上。我边学边实践,这里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乐趣。
1995年,我家隔壁的女孩老是缠着我讲故事,我便将当年我上山下乡当知青的经历及所见所闻,当做故事讲给她听。
  一日,故事讲一半,女孩因有事离开,只好暂停。然而,那讲了一半的往事,却历历在目,令我欲罢不能。于是,信手拿起笔和纸,略一思索,给故事里的人物起了个名字,并将情节稍加改动。写出来一看,竟是一个小说的雏形。我恍然大悟,小说原来就是生活的写照,它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如果我把所有的故事串联起来,加上一些虚构,不就是一部小说了吗?
于是,一个近乎狂幻的想法在那一瞬间形成了——写一部小说,一部全方位、多视角再现当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描写有知青的生活、心理状态,以及在特定环境中知青们艰苦的劳动、观念的转变、人格的扭曲,还有他们为自身的生存所付出的代价,在痛苦的磨炼中对社会上种种现象的思索……都将在这部小说里一一展现。
  凭着一股热情,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竟写出了近十万字。然而,我很快发现,如果想要写出一部与历史背景同步的小说,单凭热情是不够的,必需要有一份准确的时间表。否则,关公战秦琼,岂不令人笑掉大牙。
  但是,由于小说里的故事时间跨度大,一些记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海洋里,要想把它从那尘封的史料中找出来,谈何容易。我一头扎进了史料中。我走入档案馆,查阅了一些相关的历史文件;我埋进了图书馆那些过期的报纸中,寻找有关的史料;我注意收集一些回忆录,从那只言片语中获得可靠的依据;我走访了许多老知青及一些经历过那场运动的当事人,从他们的回忆中听到了许多真实的故事。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宝贵的资料,使得这部小说虚构与真实水乳交融,文学与历史浑然一体。
  有了这些资料,我写起来更得心应手。但是,小说不同于一般的纪实文学,单靠罗列事实是完全不够的。如何把那些真实的、虚构的故事,理性而合乎逻辑地串连在一起,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相关的文学理论是根本无法完成的。而只读到小学六年级的我,面对这无法回避的问题,惟一能做的就是从头学起。尽管在此之前,我对自己很是自信,并且对一些已成白纸黑字的作品很是不以为然。如今轮到自己头上,才知要想真的写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重新读起小学语文课本,从最基本的字、词、句、标点符号入手;看起了小学生作文选编,从那些老师的批改中得到启发;搬来了中学语文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精读了一些名家名作,从中汲取营养与借鉴,使自己的写作技巧得以提高;找到了一些有关文学创作的理论书籍,使自己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我抱定一个宗旨:要么不写,要写就一定写好!
  另外,在小说内容的取舍上,也让我颇费一番苦心。由于上山下乡运动历时多年,期间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的事不可计数,如果面面俱到,显然不是一部小说所承载得了的,而且也将变成大杂烩。所以,小说侧重描写了运动初期的发动;知青们到农村后过革命化春节;将城镇中的闲散人员当作知青送到农村;遣送城镇“黑五类分子”到农村监督劳动;招工、招生;九·一三林彪事件对知青的影响;批林批孔运动;毛主席给知青家长李庆霖的复信;中央为保护知青、打击各种迫害知青的犯罪行为而作出的决策;办理补员、病退;派知青带队干部;恢复高考;右派平反;知青大返城。这些,都是这场运动的组成部分。小说中的故事,便是紧紧地围绕这一系列历史背景而展开的,并力求做到与历史同步。因此,这部小说也可以看成是知青史的文学化,一部典型的《知青演义》。
  就这样,经过四年多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98年12月21日晚上完成了这部小说。巧合的是,这一天正好是那场运动的发端,也是小说故事的开始纪念日。
  小说完稿后,我便开始寻求出书。但我一个无名小卒,根本没人理睬,给许多出版社写去的信、寄去的内容简介均石沉大海。好不容易经人介绍了一家出版社,却要自费,没有四五万元是出不了书的。我辛辛苦苦写了几年的书,却还要花几万元去出书,根本无法接受。
  写小说是要给别人看的,难道出不了书便压在箱底?当时,互联网这一新事物正崭露头角,“互联网”这一崭新的名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尽管我对互联网一点也不懂,连见也没见过,但我从相关的报道中认定,那里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如果作者不计较稿费的话,那里有任你驰骋的无限空间。况且,我写小说既不为名也不为利,我只是想把那一段历史告诉大家。我毅然决定,将小说搬上网,无偿地奉献给世界。
   
(接下)
 樓主| 發表於 2013-4-6 13:23:55 | 顯示全部樓層
几经周折,1999年11月11日,小说终于在文学网站“黄金书屋”发表了,并且作为重点推荐阅读。之后,许多家网站转载了这部小说。特别是最权威的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文学网站“人民书城”,在我发去电子邮件请该站直接从“黄金书屋”转载,并且将我的一篇叙述这部小说的手稿捐赠给漳州市图书馆的文章《献稿记》及另一部中篇知青小说《婚礼进行曲》发去后不几天,便收到了回复,告知小说已登载于“佳作连载”栏目。《婚礼进行曲》也登载在该网站的“原创基地”。面对如此的殊荣,我终于感到,几年来的心血没有白费,要知道,能在那里登台亮相的,只有区区四十几部文学作品,不是国外精品便是国内名家的代表作,而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竟然也能在那里占有一席之地,怎不令我感慨万千呢。
  小说在“人民书城”的登载,奠定了它在文学领域里的特殊地位,为最终被确定为经典佳作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虽然我对评审的事一无所知,但它是幸运的,因为它出生在一个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弘扬祖国文化的时代。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2004年8月3日,北京版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打来电话,告知这部小说收录在《中外经典视听图书馆》,并且将寄来光盘样品。听到这一消息,我不由一阵激动,想不到当年那纯属偶然的创作冲动,竟然会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突如其来的盛誉,令我百感交集。数年艰辛,终成正果,这是对我数年努力的褒奖,更是对这部小说在文学领域里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肯定。
由中国国情网、中国教育发展网、国家文化网、国家中西部网等大型网站机构联合编审,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提供艺术指导,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提供版权保护,由北京联合光华科技有限公司精心制作的具有最先进的语音合成朗读系统的电子书系列《中外经典视听图书馆》,从用中文纪录和创造的从古到今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精心挑选2000多部精品佳作作为经典向世人展示。我所撰写的长篇知青小说《那里并不遥远》,也荣幸地被选中,收录其中。
而后,小说《那里并不遥远》又被《经典多媒体图书馆》、《21世纪经典视听图书馆》、《世界经典图书馆》等多家出版社制作的数码光盘收录。
小说《那里并不遥远》完稿后,我又写了中篇知青小说《婚礼进行曲》及短篇小说《偷》,上网后又获得好评。这激起了我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
2008年,我在新浪网开起了博客,在博客里发表了新创作的一些小说,写了很多的评论与散文,并把这些也同时发到网上各论坛里,很快受到网友的关注。我又拍了上万张的照片,整理后制作成各种专集,图文并茂地把精彩的瞬间凝固成为永恒。我的一些文章发到网上,竟然被一些报纸选载了。上海的《知青风采》报、美国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在《中国日报》的专栏《南加知青》多次登载了我写的一些关于知青话题的文章。在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时,我将一些知青回忆录与老照片进行了收集,在《闽南日报》与《漳州广播电视》报的特刊上发表,引发一阵知青潮。另外,我的一些知青文章也被各地的知青大型回忆录书籍所收录。
(接下)

[ 本帖最後由 郑德鸿 於 2013-4-6 13:25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13-4-6 13:24:52 | 顯示全部樓層
如今,我在网络上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地遨游。我写小说,发时评,开博客,设专栏,甚至在淘宝网开起网店卖东西,虽然整天忙得团团转,却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用“百度”搜索我的姓名,竟然可以找到2万多个相关网页。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被论坛置顶或是点击量飙升,甚至于一个帖子点击量达数万时,心里更是无比自豪。
一个只有小学六年级文化基础的我,能有今天的收获,首先我要感谢知青经历给了我创作的源泉,艰辛生活铸就了我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也感谢“网络”这个世界。它是一个无比广阔的天地,一个任你驰骋的无限空间。它让我放飞心情,尽情地享受网络带给我的无穷乐趣。
(全文阅读:长篇知青小说《那里并不遥远》
                                    郑德鸿
2011-6-23
本文入选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我的后知青时代》
201212月出版

我的后知青时代封面.JPG 我的后知青时代封底.JPG
使用 高級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