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論壇

搜索
查看: 11746|回復: 0
收起左側

原创散文:中元节感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9-5 11:08: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元节感怀
                      陈伯钧

自父母过世,年复一年农历七月十五,姊妹都会聚在一起“烧包”。知道是“鬼节”,不知叫“中元”。

  中元有什么讲究,需要准备什么,忌讳什么,有什么规矩、程序?不曾多想,亦不曾仔细思量。看着别人买什么,跟着买什么,商家也会善意地提醒还需要买什么。企盼父母在另一个世界衣食无忧,应买尽买,唯恐有所遗漏,没有尽到十分的孝心,应是所有孝子贤孙的共同心思。

十五日正午过后,满怀孝心与虔诚,燃起香烛,焚烧纸钱衣物,口中念念有词,倾诉思念与不舍,寄托眷恋与希冀;期盼父母在天有灵,保佑自己和孩儿、孙辈健康、平安、聪慧、发财;看着愈来愈旺的烛火,期盼着家旺,业旺,财旺,官运旺,年年旺,亦是所有人的寄托与念想。

小区楼下,花坛四周,青烟袅绕,纸烛通明,有的在轻声倾诉,有的在大声呼告,亲人离去不久的则是满面哀愁,泪水涟涟;而大多数人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礼节,一种约定俗成,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完成一次神圣的心灵对话,一次咫尺天涯的亲情对接。

起初,也有同事诧异我“也信迷信”,仿佛我不是娘胎所生不食人间烟火般,不该在“烧包”祭祖之列。中元节是十分人性的代表着中华民族固有美德的节日,表达的是对逝去祖先亲人的怀念。除了清明节之外,数这个节日最具有一种民族的传承之美。

记挂着逝去的亲人,生怕亲人们在那边吃得不好,更怕他们没有钱用,这又是何等的亲情义道呢?我没有理由弃先祖亲人于不顾,没有理由不迷信,每年清明节必定给父母上坟,中元节必定“烧包”,是我们姊妹对炎黄子孙传承中华文化和弘扬孝道的理解。

拜读了彭天翼教授的大作《也说中元节》才知道中元节的礼数与规矩,“七月初一就要郑重其事去坟前或去野外纸船明烛照天烧亮,家里长者要念念有词,将逝去的祖宗亲人请回家来,牌位供在神龛桌前,然后一十五天里要三餐酒肉饭食供奉,到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则在神龛前郑重作揖跪拜敬奉,然后到地坪里烧纸,奉献给逝去的亲人,也求祖先护佑后人一年平安发财。即使最不济的人家,也得在至少初十日将在天国的亲人接回家来供奉五天。过了十五夜,这个祭奠仪式才算完成。全家吃着祖先已经享用过的饭菜,算是过了一个不亚于过大年的节日。”

十一二岁就离开湘潭到长沙做童工的父母,不懂乡俗而疲于生计,我们姊妹从未看到双亲在清明和中元节为先辈祭祀、“烧包”,只听到过母亲对亲人不舍的思念与念叨。没有耳濡目染,亦无言传身教,于那个疯狂的“破四旧”氛围中长大的我们姊妹,只是按照自己对孝心的理解和心意,做作后辈该做的一切,用这样的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宣泄我们的眷恋,默化我们的孩子,传承民族的优良美德。每每都在“纸船明烛照天烧”后,收获“心诚则灵”的庇佑。

    中元节“烧包”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孝道的体现,一种美德的弘扬,其间的内涵远远胜过我们对先辈衣食住行的担心;一份思念,一份寄托,一份感怀,一份幽思,一份孝悌,于袅袅青烟中挥洒;浓浓的亲情,爱意,感恩,希冀,在烛光中摇曳,升腾。

仿佛看到我的双亲先祖那盈盈的笑靥,那爽朗的音容,那温情的明眸,那噙泪的叮嘱;灵犀相通的感念,都在那母亲化蝶的惊诧,旋风卷走冥币的领悟,蝙蝠突现居室的刹那。迷信?我不:但我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那无法解释却真实存在的心灵体验;希望将来我与我的孩子也能这样生死相依,心灵对话。

                                           2012年9月4日
使用 高級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